2350米“鄂西第一钻”,地热钻井首钻成功——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地热勘查钻井项目纪实


发布时间:2018-06-13

作者:

  5月6日,莹莹青山的环抱中,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以下简称七队)7号钻机上的一群人格外紧张,随着钻杆一点点下探,大家在心中默念:
  
  “2349米、2349.5米、2350米!”
  
  “终于到啦!”一直站在司钻房内的项目经理张荣和钻井队长张小兵双双松了一口气,技术负责郑兴华兴奋地翻开工作日志本,写下“7号机顺利终孔,终孔孔深2350米。”
  
  2350米,创下了鄂西地区地热钻井进尺新纪录!
  
  技术领先 树立鄂西钻探新标杆
  
  7号机位于旅游资源丰富的神农架林区,是七队实施的第一个地热勘查钻井项目。
  
  “7号机项目成功的背后,是七队人行业领先的专业技术和鄂西地区全面丰富的综合地质资料支撑!”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水文地质老专家林肖荣骄傲地说。
  
  作为当地第一口地热深井,因其地质意义和市场价值,曾吸引众多地质队竞争。“早在几年前,就有地质队在当地打过一个浅井,但由于对地热资源形成的地质构造认识不足,效果并不理想。”
  
  2017年,7号机项目方准备再次在当地打井,专家评审会上提出了一孔到位的要求。参与竞争的重庆、武汉等地的地质队表示风险很大,有可能面临“有热无水”的结果。
  
  但七队地质专家对地质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后,断定不仅有水,水温也一定符合要求,一孔到位没问题。
  
  成功拿到项目后,七队物探、地质、水文专业人员们一次又一次上山“会诊”,了解地热能的位置、热储厚度、性质、蕴藏情况等信息,提出钻井的最佳井位和设计建议。
  
  伴随着2017年第一场瑞雪的降临,11月29日,7号机正式开钻了。16名职工两班倒,24小时不停歇地坚守在岗位上。“除了吃饭、睡觉,我们不是在钻井平台上干,就是在钻塔下学。最冷的时候零下二十几度,但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张荣回忆。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实力,七队人成功了。设计孔深处的水温和涌水量不仅符合商业开发标准,还远超出甲方的要求!
  
  消息一出,所有人欢欣鼓舞。但这时,甲方根据七队先后两次抽水试验实测资料,要求七队从原设计井深1950米加深至2350米。
  
  “即使在固体岩心钻探领域,我们也从未达到这样的深度。”这时,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完不成怎么办?“没有七队人啃不了的硬骨头!”七队副队长兼探矿分队分队长王爱军的一句话,激起了大家的干劲。
  
  事实证明,他们做到了,创下了鄂西第一深!
  
  能力过硬 展现创新发展新作为
  
  7号机的成功,不仅是七队在钻探行业技术领先的一个生动标杆,更是七队地质技术力量的大集成、大展示。
  
  “这次7号机项目顺利完成,蔡书记带领大家发明的钻孔测温仪发挥了大作用。”地质项目负责人袁金榜介绍。
  
  他口中的“蔡书记”名叫蔡崇和,曾任七队探矿分队党支部书记,退居二线之后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搞创新。
  
  在以往的钻探施工中,孔内测温都是用电缆连接探头下到孔内逐点测量,需要配备300多公斤的电动机和绞车,不仅费用高,而且下孔一次只能测一个点,劳动强度大,测得还不一定准。
  
  2016年初,蔡崇和将自主发明的深孔测温仪展示给大家。改良后的设备一只手就能轻松拿起,通过钻机上的钢丝绳下到孔内自动测量地温、储存数据。测完后连接电脑生成测量成果曲线,准确度高而且方便快捷。
  
  截至目前,蔡崇和与他的技术创新团队已先后自主发明和改良了能直观读取每秒内钻孔内冲洗液流量的数字化钻孔流量计,在硬脆碎岩层钻进取芯的钻进取芯钢丝卡簧,可重复使用的钻孔偏斜器,能清晰判断事故头位置的孔底摄像仪等多个设备。
  
  “要改良设备,就找我们七队蔡书记,已经是钻探行业人人都知道的事。但我们7号机使用的DB3500水源钻机可不需要改良,它自动化程度高、性能稳定、能源消耗低,目前全国仅有5台。”站在35米高的钻塔前,7号机项目技术负责人郑兴华自豪地介绍。这个90后的小伙子,在项目组成员中是年龄最小的。
  
  年纪轻轻就能担当重要项目技术负责人?
  
  “在七队,不以年龄论英雄。只要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就是重点培养使用的对象。”王爱军介绍。“我们这里不仅有90后的技术负责人,也有‘80后’的专家!”
  
  他口中的“80后”指的是80岁高龄享受国务院津贴的水文地质老专家林肖荣。
  
  “我是80岁的年龄,18岁的心态。”精神矍铄的林肖荣丝毫不输年轻人,在争取7号机项目的前期工作中,他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主动收集资料开展技术论证;在项目开工之前的地表工作阶段,他带领着一帮年轻技术员反复到大山深处踏勘;在钻进过程中,他又多次历经近200公里的车程,到施工现场掌握技术资料、提供技术指导。
  
  而他仅仅是七队众多优秀人才的一个代表。在七队,有着地质、钻探、地质实验测试、测绘、工程勘察、地灾防治、基础施工等专业的一批专家,始终工作在野外一线。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工会“五一劳动奖章”和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汪念龙、获得第一届全国地堪钻探职业技能大赛金牌和“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王鹏、湖北“最美地质人”和宜昌市劳动模范聂开红、还有正在一线默默努力着的众多职工们……一代又一代七队人传承发扬着“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树立起了像7号机一样的地质行业一个又一个标杆。
  
  转型有为 开启地质工作新征程
  
  在林深树密的神农顶上、在烈日炎炎的宜昌城区,七队的地热钻井不停歇地工作着;在五峰傅家堰滑坡现场、在全市1164个网格单元,七队的网格协管员紧张忙碌着;在全市农业用地、在黄柏河等流域,为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七队人正在努力着。
  
  “七队肩负着矿产资源保障和地质环境保护的职能,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勘查、服务宜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年初召开的六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为七队的未来指明了方向。
  
  七队是一个有着60余年历史和光荣业绩的老地质队,建队以来提交了包括鄂西铁矿,宜昌磷矿,松宜、荆当、麻沙煤矿在内的大中型矿床63处,其中仅大中型磷矿就有26处,累计探明磷资源储量23.57亿吨,为宜昌成为全国名列前茅的磷化工基地做出了巨大贡献。“地质找矿重大贡献地质队”、“地质找矿功勋单位”、“全国模范地勘单位”、“中国百强地质队”、“湖北省2000-2010年地质找矿先进单位”、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等沉甸甸的奖牌是对她辉煌过去的最好证明。
  
  如今,为了响应党和国家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落实习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七队人站在过去的荣誉簿上再出发,主动调整找矿矿种、转变勘查方式、推进绿色勘查。
  
  “我们现在找矿的方向主要是地热、页岩气、“三稀”矿产以及石墨等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矿产。”六届一次职代会明确提出。下一步,七队还将在宜昌上上城小区、夷陵区城区、宜昌百里荒景区开展地热资源勘查,填补宜昌地区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领域的空白。
  
  同时,作为湖北省宜昌地质环境监测保护站,七队始终忠实履行着地质环境保护职能,近两年在宜昌开展公益性地质灾害巡排核查3000余处,提交报告300余份,成功预警多次地质灾害险情,有效避免千余人因灾伤亡,减少财产损失过亿元。
  
  站在宜昌市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赠送的“地质铁军、国土卫士”锦旗之前,七队人掷地有声,“服务于宜昌旅游地质、生态地质、城市地质、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精准扶贫以及山水林田湖修复等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湖北省地质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宜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朝着“赶超发展、进位升级、走在前列”的目标,七队人正在努力前进。